廣州市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頌偈讚歎:

廣州市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頌偈讚歎:
《篳路襤褸啟山林,願廣行深創伽藍。四大名山從地起,萬世功德展今朝。》— 中國廣州市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頌偈讚歎加國佛教湛山精舍興建四大名山因缘殊勝

***【加國五台山仿唐大雄寶殿奠基大典】*** 。。。…^ 按图登上录影网站收听 ^。。。

加國佛教歷史的新頁 — 弘揚中蕐文化的里程牌

加國佛教歷史的新頁 — 弘揚中蕐文化的里程牌

2011528日,佔地550英畝的8加國五台山仿唐大雄寶殿奠基大典7在距多倫多100公里的Peterbough舉行。加國五台山項目不僅弘揚佛教慈精神,更重要的是傳播悠久的中華文化

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由湛山精舍開山長老性空上人、樂渡上人和誠祥上人率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發心籌建,以期將四大菩薩的悲智行願精神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北美發揚光大

大雄寶殿完工後將是一座兼具宗教、文化、藝術、教育、慈善以及旅游等多功能的文化園區,也是北美佛教的新地標

達義法師希望大家繼續發心捐助,以期加國五台山仿唐大雄寶殿早日完工。~ 收听录影@8LINK7(tsctv)

《文殊師利菩薩》應化身

文殊菩薩于此参阅资源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ri」的音譯,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或「妙吉祥」,因為他出生時家中出現了許多瑞相,故以此而得名。

  文殊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他的相貌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是智慧的化身,隨佛出家後,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證;普賢侍右,代表理、定、行,二者共詮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而三者則共稱為「華嚴三聖」。

  一般常見的文殊菩薩相多為頭頂五髻的童子形貌,表示如來五智久已成就,但以本願因緣故,示作童真法王子形貌。此外,菩薩右手執持金剛寶劍,表示以智慧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左手端握青色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不染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菩薩亦常以獅子為座騎,獅子表示智慧之力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台座,表示清淨無垢染;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在中國,佛寺道場中的僧堂或戒壇,偶爾可以看到現出家僧貌的文殊相,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協助佛陀推行教化。


·三世覺母


  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如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則號「普現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

  在許多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不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文殊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亦曾說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處胎經》中文殊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智慧冠群品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從經典中的記載,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

  例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菩薩的鼓勵,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因而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而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而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生病,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為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詰訶斥過,最後只有文殊當仁不讓,率領眾人前去,並和維摩詰暢論不二法門之理。

  除此之外,佛陀時代的許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於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例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在證得宿命通後,因為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而心生憂悔,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文殊為了教化眾人,於是手拿利劍逼向佛陀,佛陀即藉機開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眾人聞法,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


·現身五台山


  據《寶藏陀羅尼經》的記載,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跡主:「我滅度以後,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有個國家名叫震旦,國中有座五頂山,文殊童子會在山中遊化,為諸眾生大說法要。」

  我國山西五台山,即是經中所謂的五頂山,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傳說東漢明帝時,從西天來的摩騰、竺法蘭二位聖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自古以來,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亦曾發生許多關於文殊菩薩現身的公案。

  南北朝時,文殊菩薩曾化身貧女,帶著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獅子化身的狗,去參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無遮齋會。貧女最初只拿到三份齋糧,吃完之後又去幫狗要了一份,最後還說肚子裡的小孩也該有一份。貧女不斷地索討食物,引起了分發齋糧信眾的不悅,不但面露惡色而且出言不遜。

  為了啟示大眾平等施食的真義,貧女便踴身空中,化現文殊菩薩形像,並說偈言:「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具捨棄,其如愛憎何?」只有從內心真正地恭敬供養每位眾生,才是真正的平等。之後,菩薩更留下髮舍利,讓眾生起塔供養,這座塔現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東邊,作為菩薩教化眾生的功德見證。


·化身寒山大士


  唐朝時的寒山子,他獨居在五台山的一個寒巖幽窟當中,平常則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干、拾得為伍。寒山的行逕極為怪誕,幾近於顛狂,他的衣著破舊不堪,臉色蒼白憔悴,每次來到國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吟詩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的詩偈也都深具意涵。

  有一次台州刺史閭丘胤身患重疾,群醫束手無策,幸蒙國清寺豐干禪師相救才得以痊癒。之後,豐干更要刺史到國清寺去禮拜文殊、普賢,並告誡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邊幅、狂放不羈。您若是執著於外相,定會錯失良機。」

  刺史到了國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頂禮、口稱菩薩,兩人卻相視大笑,直呼:「豐干饒舌!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然後就快步跑向後山的巖洞中,一瞬間就躲入巖壁中不見了蹤影,只有在巖洞附近的樹林間,還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許多詩偈。刺史於是命人抄錄了三百多首,題為《寒山詩》。自此世人方知寒山為文殊菩薩之化身,而拾得與豐干則分別為普賢菩薩與彌陀佛的化身。


·化身杜順和尚


  唐朝杜順和尚,是為華嚴宗的初祖,他的神異事蹟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慶州行化時,有位齋主請僧並設齋供眾。當天齋主準備了三百人份的齋糧,但近午時卻來了五百人,齋主正為齋糧不足而憂心,杜順和尚即時開示:「但心平等,無有不辦。」最後,不但齋食足備,而且五百人皆化為羅漢騰空而去。

  此外,杜順曾帶弟子到驪山住茅蓬,當要種菜時,弟子發現地多蟲蟻,無法耕種。於是杜順便劃界灑淨,只見蟲蟻紛紛遷徒他去,眾人因此得以耕墾無礙。有一次,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鞋子都沒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認為不可思議,杜順於是告訴眾人:「我從無始劫來,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以是之故,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

  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幾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辭行,決定前往五台山去禮拜菩薩。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突然之間,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弟子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弟子答道:「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文殊菩薩。」沒想到老人卻說:「文殊不在這裡,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弟子驚訝地叫道:「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老人即說:「有眼不識本性!你趕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見不到面了。」

  弟子聽了老人的話,趕忙地收拾行囊,盡其所能地趕路。然而到家時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從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歡迎您來参訪! Welcome and Thanks Visitor


增長智慧的《文殊菩薩》心咒语

文殊菩薩 MANJUSRI



文殊菩薩 梵文 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曼殊師利。古譯:妙德、妙吉祥 曼殊. 師利 : 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 吉祥菩薩者,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為吉祥, 即是具眾德義.或云妙德.亦云妙音也.即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聞. 漢譯「 妙德 」,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 文殊師利身鬱金色, 頂結五髻(表大日如來之五智)、右手持寶劍(表智慧),左手持般若經、坐騎為一獅子,作童子形.左持泥盧鉢羅,是細葉青蓮,蓮上有金剛印.極熙怡微笑 .坐白蓮花臺. 此文殊菩薩以般若為主,欲以般若授予一切眾生,住於加持之身,現作嬰童之相.如世嬰童之相未有分別,以表此深意.亦離於人法戲論. 華嚴經說善哉童子.童子可愛義,清淨義,自在義.外書云:幼少精神專利,及長以後思慮散逸云.是童子位,智慧相勝義也.文殊童子.有三眼童目.一切菩 薩皆俗形也.文殊童形也. 首楞嚴云:文殊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 如來.鴦掘經云:文殊現在北方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大集云: 未來成佛,名普見如來. 獅子座 獅子座者,表智慧.大集經:文殊乘獅子入破業障.三昧疏云:言獅子者,即是勇健菩提心.從初發意以來,得精進大勢,無有怯弱,猶如獅子,隨所執縳,必 獲無遺.即是自在度人無空過義也. 獅子其所住處,一切百獸無空過.於大小無怯弱心,皆施其力用,此尊亦如是.利益一切眾生無空過.又表王義.是獅子諸獸王也.此尊大空慧無礙自在之故. 王之義也.故云文殊師利法王子,得法自在故也,眾生濟度亦自在也. 般若為十方諸佛母 文殊菩薩持般若經以般若無相之妙慧.斷人法戲論之妄執. 般若為三世佛母,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 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 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 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 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 利。」 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文殊表智..,為佛陀釋迦牟尼左脅侍;普賢菩薩表理..,為右脅侍,即華嚴三聖。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 的文殊相,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 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 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台,表示清淨,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文殊菩薩,智慧第一為眾菩薩之首,稱「大智」












文殊菩薩的不可思議功德----《大寶積經卷文殊師利授記會》 

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注: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
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復有願。如我所見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濁等。世尊。若我自說佛剎功德種種莊嚴。過恆沙劫亦不能盡。如我所願。唯佛能知。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於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眾中有諸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得佛剎功德莊嚴。與阿彌陀佛剎。為等不耶。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庄嚴。復過於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

文殊菩薩法寶藏 | 文殊菩萨心咒 mp3下载
1.文殊菩萨心咒(中速悠扬)2.文殊心咒
3.文殊菩萨心咒(现代舞曲版快速)4.文殊心咒
5.文殊菩萨心咒(作曲叶灵毅 北京快乐小菩萨合唱团)6.文殊菩萨心咒(曲名:释放 伊藤佳代唱颂)
7.文殊菩萨盛名咒(作曲叶灵毅 北京快乐小菩萨合唱团)8.文殊菩萨心咒(演唱 武鹏)
9.文殊真言(央金拉姆 智慧真言)10.文殊菩萨心咒(爱华唱片)
11.文殊心咒(心宏法师敬诵 引謦 26分钟 修行版)12.文殊菩萨心咒 (妙音居士弹唱)
13.文殊菩萨心咒(文殊菩萨五字真言 黄慧音)14.文殊菩萨心咒(天籁梵音专辑) 查看专辑
15.文殊菩萨心咒(藏音修行系列)
                                                                                                                                  
                                                                                                                                                
在《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也曾有說︰
「佛告金剛密迹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天龍八部,圍繞供養。」因此佛教徒們便把經中所說的五頂山認為就是山西省的五臺山。

歷代僧俗四眾佛子,朝禮五臺的感應事蹟,不絕於書。到了明末,如馨古心律師(西元一五四○—一六一五年),就是朝禮五臺山時,得文殊菩薩親自授戒。近代的虛雲老和尚(西元一八四○—一九五九年),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的感應事蹟乃是近代佛教界中,家喻戶曉。最近我亦得知,當代的大翻譯家法尊法師(西元一九○二─一九八○年)也是五臺山出家,靈骨葬於該山廣宗寺。
摘文自 :《火宅清涼 》第二十五页 - 聖嚴法师
                                                                                                                                                                                                                                  



Obeisance to my Guru and Protector Manjushri,
Who holds to his heart a scriptural text, symbolic of his seeing all things as they are;

Whose intelligence shines forth as the sun,
unclouded by delusions or traces of ignorance;

Who teaches in sixty ways with the loving compassion of a father for his only son all creatures caught 
in the prison of samsara, confused in the darkness of their ignorance, overwhelmed by their suffering.

You, whose dragon-thunder-like proclamation of Dharma
arouses us from the stupor of our delusions and frees us from the iron chains of our karma;

Who wields the sword of wisdom, hewing down suffering wherever its sprouts appear, clearing away 
the darkness of our ignorance.

You, whose princely body is adorned with the one hundred and twelve marks of a Buddha;
Who has completed the stages achieving the highest perfection of a Bodhisattva;

Who has been pure from the beginning. I bow down to you,

O Manjushri, With the brilliance of your wisdom,
O compassionate one, Illuminate the darkness enclosing my mind,

Enlighten my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so that I may gain insight into Buddha's words and the texts that 
explain them.
五方文殊菩薩聖像:
東台: 聰明文殊
北台: 無垢文殊
中台: 孺童文殊
南台: 智慧文殊
西台: 獅子吼文殊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系恒山的西南餘脈。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五臺山冬季寒冷,四月冰融,九月飛雪,夏無炎暑,故又名清涼山。
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東台望海峰,放眼千里,可觀雲海日出;南台錦繡峰,草盛花繁,煙光凝翠;西台挂月峰,岩俗幽潛,喬林拂日;中台翠岩峰,巔巒雄曠,霧靄浮空;北台葉鬥峰,雲浮山腰,雷鳴豐麓。
五臺山腹地的台懷鎮,佛塔摩天,寺院林立,清流潺潺,松柏掩映。自北魏文帝遊中台,創建大孚圖靈鷲寺後即佛寺林立。極盛時,五峰內外佛刹多達三百餘寺,迄今約存一百餘寺。是我國各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唐代興建的南禪寺,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之一。
@
北台葉鬥峰-靈應寺

北台距台懷鎮正北方向20公里,海拔高度3058米。它不但是山西省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山頂平滑無樹木,好象壘起的臺子,台頂面積有27公頃。北台稱爲葉鬥峰。葉指葉神,即指葉光紀神。葉光紀是黑帝神的名字。黑帝神是中國古代的五方神之一。古代中國把東、西、南、北、中稱爲五方,把青、白、赤、黑、黃稱爲五色。由於黑色代表北方,所以北台自然成爲葉神的宮殿了,鬥是指七星北斗而言的。遠處眺望,北台好象北斗七星的柄杓(指位於北斗七星柄上的三顆星)。命名爲葉鬥峰,是極言北台之高。

山頂上的氣候異常寒冷。夏季的平均氣溫不超過5度,盛夏的中午氣溫才達到15度左右。冬季平均氣溫爲零下15度,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5度以下。山谷的深處白雪皚皚,積雪不消,年年加厚,遂成堅冰。冬季,狂風吹襲,大雪飛舞,狂暴的北風能把小樹連拔起,因此頂上少有林木。夏季,山頂上麗日當空,山下卻大雨滂沱。平素,山腰雲霧繚繞,故北台亦稱雲霧山。由於山高路險,所以古人才發出北台高峻碧崔嵬,多少遊人到便回的哀歎。

山頂上的寺院叫靈應寺。此寺創建于隋,明代重建。《清涼山志》載:明萬曆年間,佛僧和尚在此修行並雕造佛像。寺院有正殿七間,殿內供奉銅鑄無垢文殊像。此外還有一尊漢白玉佛像。在寺院的東側,有一座石塔和一個黑龍池。
@
西台挂月峰-法雷寺

西台海拔2773米,台頂面積12公頃,距台懷鎮西北18公里,位於繁峙縣禪堂村的明月山的山頂上。從遠處看,其形狀好象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當一輪明月沈落山巒之際,好似一面明鏡懸挂在峰旁,因此西台稱爲挂月峰

台頂上的寺院叫法雷寺,創建于隋,唐代重建,並由明代法聚高僧重修。正殿是文殊殿,有石窯3間,殿內供獅子吼文殊像。獅子本是文殊菩薩的坐獸,其性情剛烈,威武不屈,獅子的吼聲如雷,這也是與法雷寺的寺號相呼應。除文殊菩薩像外,還有一尊鐵佛像。山頂上有一塊巨石,石頭上面深深地印下了人和馬的足迹。相傳這是北魏孝文帝來此避暑時留下的。

西台頂有一泉眼,叫文殊洗缽池。泉水晶瑩發光,稱爲八功德水。這眼泉水具有八種神奇的功效(即澄沏、甘美、清涼、柔軟、潤澤、解渴、消炎、舒經活血)。在泉水旁邊建有八功德亭。亭的周圍盛開金蓮子花,這種花是一味名貴的中草藥。
@
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中台距台懷鎮大約10公里,位於西北部的平頂山上,海拔高度2894米,從遠處眺望,山頂好像一隻巨大的雄獅。台頂平坦而寬闊,面積15公頃以上。山頂上有許多巨石,巨石表面生長著厚厚的苔蘚植物,因此命名爲翠岩峰。如同北台那樣,中台的氣候也是非常寒冷。一年之中有九個月降雪。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5度。夏季,時晴時雨,雷鳴電閃時斷時續。

山頂上的寺院叫演教寺。相傳,文殊菩薩曾經在此演教,感化衆生。故命名爲演教寺。此寺創建于隋,唐代重建,明代弘治年間重修。正殿文殊殿是五間石建窯洞,殿內供奉銅鑄孺童文殊像。中殿是毗盧殿,前殿是天王殿。在寺院的西南方有一處文殊菩薩的說法台。此外,還建有一座石建祈光塔。塔的四角,各建一小塔,明代成化年間建造。
@
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東台距台懷鎮以東19公里左右,海拔高度2795米,稱爲望海峰。古人雲:登臨東台頂,極目到海瀛。登東台看日出,是五臺山旅遊的一大景觀。當東邊的天空呈現魚肚白,天地界線分清之際,黎明到來了。突然,朝霞映紅了天際,旭日從地平線冉冉升起。奇妙的景觀,不斷變幻使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望海寺,坐北朝南,始建于隋,元、明重修。正殿是文殊殿,寬五間,殿內供銅質聰明文殊像。寺旁有一座石塔,叫笠子塔,爲宋代所建。離山頂東側300米左右,有一個洞,稱爲那羅延洞。佛教傳說,此洞是文殊菩薩的行宮。洞內寒氣襲人,冰雪終年不消,遂成積冰。
@
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南台,距台懷鎮西南18公里,海拔高度2485米,台頂面積十四公頃。夏秋時節,這裏簡直成了花的海洋。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交織在一起,五彩繽紛。整個台頂,猶如異常美麗的巨大地毯。山上的花卉,品種很多,其中,野罌粟、金蓮子、日菊、銀盤蘑菇等最爲珍貴。每年盛複來臨,這裏便成了花的世界,牧民們一邊悠然地放著牛羊,一邊盡情地唱著山歌,歌聲回蕩在幽靜的山谷。

南台頂上的寺院叫普濟寺,該寺創建于隋朝,宋代重建,明代成化年間重修。正殿寬五間,稱爲文殊殿,殿內供奉銅質智慧文殊像。後殿是座寬3間的石造窟洞,內有3尊石雕佛像。西側的窯洞內供奉石雕普賢菩薩,似乎是宋代或元代保存下來的遺物。普濟寺旁建有一座石塔,稱爲普賢舍利塔,該塔高九米以上,石塔台座雕刻著人物,花蟲鳥獸,寺前立有明代萬曆28年和清代康熙53年書寫的碑記。
南台有一處景觀,叫做寫字崖,佛教信徒稱其爲聖僧崖,民間稱爲滴水崖。相傳,唐代有一位高僧曾經在此修行,他酷愛書法,經常把字寫在山崖上。據說,山崖上寫的字,平時是看不見的,只有雨水沖洗,才能清楚地看到字。寫字崖是五臺山十大著名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