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南禪寺下山,經過五臺縣城,在該城招待所過午,遇到了當地建設局長白先生,以及五臺縣佛教協會秘書長禧鉅法師,他們正在縣城出席政協會議。這位六十九歲的法師,既是五臺縣政協的委員,也是該縣人大的代表。陪我們午餐之後,就給我們介紹了佛光寺的文物管理主管人員,也是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的所長柴澤俊,帶同我們向縣城外東北方三十二公里處的佛光寺出發。
五臺山是因為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峯而得名。五峯之內名臺內,五峯之外稱臺外。佛光寺位於南臺外圍的山中,依據《清涼山誌》的記載說︰佛光寺屬於南臺外的九寺之一,初建於北魏孝文帝(西元四七一─四九九年),因帝見佛光之瑞,故名佛光寺。在隋唐時期,該寺名稱屢見於文獻記載,例如敦煌第六十一窟的五代壁畫「五臺山圖」就有佛光寺的圖形。據說古代佛光寺的面積很大,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傳說。該寺依山而建,東、南、北三峯環抱,氣勢雄偉。
追溯佛光寺的歷史,是在北魏孝文帝復興佛教之際,曾經於山西大同雲崗開鑿石窟,又在五臺山興建大孚靈鷲寺,即今之顯通寺,同時也興建了佛光寺。當時該寺曾建有九間三層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閣,如今已不復見。到了金熙宗天會十五年(西元一一三七年),在大殿的北前側,重建了一座文殊殿,就是該寺重建後規模最大的一次營建工程。元、明、清各代,都進行過修葺和裝繪,清代還增修和改建了伽藍殿及香風花雨樓等建築。
古代佛光寺的面積很大,在其鼎盛時期,聲名遠揚,乃至影響及於日本。在唐武宗(西元八四一─八四六年)會昌法難之時,佛光寺除了一座磚質祖師塔外,全部建築都已被毀。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西元八五七年)在舊基上重建大殿,那就是現存該寺依山而築的正殿,又名東大殿,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三十四年。可見它初建的歷史,應該稍晚於南禪寺。歷經宋、元、明、清各代,雖多次修理裝飾,但仍保持了基本的原貌。
佛光寺的東大殿,坐東朝西,殿前依高起的地勢,用石片壘砌著十多米高的基座,其上再築九十厘米高的臺基。殿身面寬七間,單檐五脊頂,坡度緩和,兩邊飾以高大的雞吻,屋簷挑出約四米,以便將雨水吐得較遠。因出檐過長,為了避免影響採光,又將出檐做得略向上翹,並使用碩大的斗拱。斗拱高度,為柱高的二分之一,這在後代是罕見的。大殿外表樸素,用朱紅塗刷,不施彩繪。大殿中五間,前牆無牆而裝以厚實的落地板門,門的兩邊則裝以當時流行的直欞窗。給人一種穩健廣闊、古樸渾厚的美感。
東大殿前,立有鐫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的石經幢。幢身平面八角形,通高二點八四米。下部為須彌式基座,束腰部分鏤刻券門,並雕有石獅及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末尾所鐫「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字樣。是這一座唐代大殿修建年代的有力證據。現在東大殿內,佛壇南端天王像旁邊,還有一尊貴族服裝的信女像,就是那位建築佛殿的女施主寧公遇。
這座大殿之所以能夠歷經千年,而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據研究它的學者們說,是由於佛光寺在五臺之外,比起其他寺院,遊客稀少,香火冷落,民間知名度不高,布施的來源微薄,大修大建的能力不足,因此變動不大,卻為中國早期木構建築,保存了重要實例。
東大殿內,用青磚壘砌著寬五間深一間的大佛壇。壇上陳列著佛、菩薩、弟子、金剛、供養菩薩等三十五尊塑像。正中主像是釋迦牟尼佛,右肩袒露,一手置於膝上,一手捧鉢放在腹前。左右有阿難、迦葉兩尊者,及兩菩薩侍立,前面有跪坐在蓮花之上、手捧果品的供養菩薩。釋迦左邊的彌勒佛,兩足垂放於蓮花之上。右邊的阿彌陀佛,趺坐在六角須彌座上。這兩尊佛像前,都有脇侍菩薩及供養菩薩等。三尊佛的口唇端正,眉毛彎曲,面頰豐潤;脇侍菩薩肌膚豐滿,體態健美;供養菩薩恭順虔誠,姿勢自然。三佛左邊是普賢菩薩,右邊是文殊菩薩。在佛壇的兩個前角,各立一尊高約四點一米的護法天王,兩像遙立對峙,甲胄持劍,瞋目怒視,威嚴雄勁。這些塑像比例適度,塑法簡練,雖經歷代重妝,原塑淳古的色澤已被豔麗的色彩所覆蓋,但形體輪廓、姿態、服飾及面部神情等,都仍不失唐代雕塑的特徵。
佛殿的南進間窗臺下還有一尊願誠和尚像。他是唐大中年間(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重建佛光寺的主持人。殿內兩側牆壁及後檐的牆下,還有二百多尊的羅漢塑像。這是明朝宣宗宣德五年(西元一四三○年)的作品。
東大殿內還有保存了三十平方米,唐代和其他朝代的壁畫。其中一幅畫面構圖分為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脇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旁邊又各有天王及飛天等陪伴。這幅壁畫,畫法勁秀,筆力流暢,與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極為相似,另一幅繪於宋朝徽宗宣和四年(西元一一二二年)的也頗具特色,畫作七個圓光,每個圓光裡畫著十尊佛像,光圈下的長方形框內寫有各佛佛號,最左格的題字是︰「佛光莊信佛弟子劉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
從以上的資料介紹可以知道,佛光寺東大殿建築的年代,和它的功德主以及工程的主持人了。還有當時佛教信仰的情況,已綜合著大乘佛教的顯密二流,那是中國佛教已進入圓熟時期以後的特徵。
殿內使用了長跨三間的巨大木材,構成類似近代「人字柁架」式的復樑。這也是中國現存古代木構建築中的孤例。
文殊殿內設有佛龕,龕臺上有六尊近代的塑像。正中是坐於獅背的文殊菩薩,兩側有脇侍菩薩,另有供養人、獅奴、童子像。殿內兩山牆和背面牆的下部,有明代宣宗宣德五年繪製的五百羅漢圖,但實際上不足三百羅漢。
【火宅清涼】聖嚴法師著
這本中國古建築考察書籍,自出版以來,即被建築界稱讚不已,甚至譽為「可當建築系教材的好書」:
本書命名為《火宅清涼》,乃係採用第三十一節的題名,因為我在五台山發現建於「清涼聖境」的古道場,屢遭摧殘,歷盡滄桑,所以感慨地寫下了兩句話以激勵自己:「凡夫以煩惱製造了苦樂無常的三界火宅,聖者以慈悲建設了廣度眾生的清涼世界。」又說:「那些在此火宅之中建設清涼世界的大德高僧,一定已經知道,將來會有因緣,把他們所建的寺院摧毀破壞,但他們還是努力的建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